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进无止境的平安文化
40年,深圳从30万人的边陲小镇发展为超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从1979年的1.79亿GDP增至2019年的2.69万亿GDP,并涌现出平安、腾讯、华为、招行等一批代表中国乃至世界水平的企业。观沧桑巨变,当饮水思源。9月21日,“进无止境·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暨企业精神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深圳市原市长李子彬、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管清友、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与集团董秘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坐道特区企业精神,探寻深圳奇迹的基因密码。(活动现场) 平安领军不变的是坚持创新的企业精神文化2020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首次超越美国。面对全新的全球竞争环境。周其仁教授认为应该重新定义企业和企业家精神。“当下和未来,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更应提升科技创新的‘独到性’,加强后发创新优势,从大量“看到了造”转变为“想到了造”。在“想到了造”方面,平安是企业界的一个标杆。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认为:“平安的成长是不断创新的故事,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为什么是平安脱颖而出?秦朔将其归结为四点。核心要义就是企业家精神,不断创新,永无止境。首先是伟大的初心。早在1999年,马明哲董事长便提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背后是几十家全世界最优秀企业作为支撑的,平安必定是其中的核心企业之一。第二,平安的基因里印刻着“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蛇口精神。第三,平安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机制优势。长期的战略得以真正得到实施,保证它的战略的延续性和经营的稳健性。第四,平安建立了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和控制体系。集团扮演了集团的角色,子公司是专业化经营。平安引进了业内大量专业人才,注意学习国际先进经验。集团董秘兼品牌总监盛瑞生进一步总结道,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群人在一起能否凝聚成一股活力,发挥1+1大于2的效益,关键是文化。我们文化的基因有多深厚,未来向上生长的空间就有多高远。平安32年,从蛇口出发、艰苦创业、走向全球,从保险起家、开拓综合金融、向“金融+生态”转型,无一不是在“在创新中求发展”驱动的结果。从第三个十年开始,平安开始向科技和生态拓荒,建立起11万科技从业人员、3.5万研发人员的科技队伍,连续两年获得全球金融科技发明专利数第一和医疗科技发明专利数第二的好成绩。平安也孵化出平安好医生、陆金所、壹账通等科技独角兽。未来30年,平安将续写新的篇章和梦想。 深圳四十不变的是创新、包容的城市文化精神平安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深圳的滋养。深圳这片土地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长李子彬表示,从1995年开始,深圳市政府便审时度势、进行产业升级,将科技创新定位为“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定位为“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正是受益于深圳市长期坚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环境,深圳成长出华为、腾讯、大疆无人机、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优秀企业,并培育出 “敢闯敢试、改革先行、开放窗口、勇于创新、包容共享”等城市文化精神。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认为,深圳的本土文化不强烈,这样的“留白”反而给了这座最年轻城市充分生长的空间。蛇口乃至深圳最大的特点是鼓励创新。这个城市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的到来。天有多大,胆有多大,市场和成就就有可能多大。王志纲动情地说:“人生就是要‘三生有幸’。生活、生命、生意,一个都不能少,这些都在深圳这块土地上得到了呈现。”40不惑,深圳将往何处去?著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深圳未来还将是中国一线城市的领跑者,粤港澳大湾区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的发动机。管清友进一步分析,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均GDP、创新能力等反映长远竞争力的维度上,深圳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他补充道:“粤港澳大湾区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来实现后发式创新突围。”毫无疑问的是,平安将继续受益于深圳创新包容的城市文化,发扬进无止境的企业精神,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平安产险辽宁分公司丹东中心支公司供稿)